10月21日,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項目(以下簡稱“煤控研究項目”)舉辦線上發布會,發布了最新報告:華北電力大學撰寫的《新冠疫情后的中國電力戰略路徑抉擇:煤電還是電力新基建》。報告在分析了電力傳統基建和電力新基建的發展路徑和產業鏈的基礎上,綜合比較了電力傳統基建和電力新基建對經濟和就業、電力供應和能源安全、企業資產質量和經營風險的影響,并提出了在后疫情時代我國電力行業的發展路徑。
報告指出,煤電和主要用來輸送煤電的特高壓線路屬于傳統基建,強調在硬件方面的投入,追求數量上的規模效益,是供給側規模經濟而非新時代下要求的供需互聯的經濟發展模式。這種“重發、輕供、不管用”的電力發展理念不僅落后于時代發展的要求,更無法解決當前及未來長期面臨的“電量充裕、電力緊張”的結構性矛盾。
報告認為,新基建是我國為加快國家規劃建設、穩定經濟增長和謀求轉型升級推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其重點是長期供給質量和效率。因此,電力新基建要突出其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功能,加強與5G、物聯網、大數據等創新技術的融合,實現電力系統的綠色、安全、高效、智慧發展?;诖?,電力新基建包括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儲能技術、綜合能源服務、配電網和數字電網等。電力新基建將賦予需求側響應和節電效率更高的水平。
報告對比了電力傳統基建與新基建的產業鏈,以及帶來的投資效果與產出。報告指出,電力傳統基建投資取向偏好大型國企,而非民營企業,不足以充分活躍民間投資和拉動就業。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在電力新基建產業具有更高的市場份額,能夠充分拉動民間投資,創造就業機會。電力新基建投資對我國實現后疫情時代的經濟綠色復蘇至關重要。此外,繼續大力度部署電力傳統基建會導致煤電機組利用率持續走低、效益下滑,增加煤電企業大量資產擱淺風險,同時不利于能源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而在電力新基建布局下,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高速發展將成為主導,儲能、需求側管理、氣電和靈活性改造后的煤電為系統提供足夠的靈活性,配電網的改造和數字電網的建設保障電力系統的安全高效運行,由此各方將依據其各自特色分工合作,提高整體效率和效益。
報告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電力行業為助力能源系統低碳轉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六穩”“六保”,應堅定地走電力新基建之路。在電力新基建規劃情景下,“十四五”時期非化石能源裝機容量年均增長7.4%,到2025年中國煤電的裝機總量將控制在11.5億千瓦以內,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也將較2019年提升10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未來應逐步退出落后煤電機組,優先開發可再生能源電力,同時通過配電網和數字電網的建設,實現多能互補,優化配置全國能源資源。煤電應充分發揮其調峰和備用功能,最大限度地促進新能源的消納。應大力發展 “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的跨區消納模式。同時,煤電的遠距離輸送應當盡可能減少,傳統的“風火光打捆”特高壓輸送模式,則需明確特高壓通道最低利用率和年輸送新能源電量最低比例。
煤控研究項目核心組成員、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高級顧問楊富強指出,我國為實現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達峰的中期目標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遠景目標,煤電的加速退出是必然的。未來應加快建設以可再生能源為中心的靈活清潔、安全高效的電力系統,實現終端用能部門的高度電氣化,并大幅提高用電效率。在后疫情時代,我國應堅定選擇電力新基建發展路徑,助力經濟綠色復蘇。